當 AlphaGo 在 2016 年打敗了韓國職業九段棋士李世乭,引起全世界對於人工智慧的興趣。殊不知,人工智慧在這之前幾十年已經過了二波低潮,此刻正迎來第三波的高峰。2017 年,「人工智慧」一詞在台灣迅速竄紅,也是在這一年舉辦的第一屆台灣人工智慧年會上,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宣布成立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並於2018 年1月正式開學。至今一年多的時間,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已經為台灣培育了 4100 多位人工智慧人才。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玉山金融控股公司科技長,同時也是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的陳昇瑋,身兼多重身分的他,集結了自己從學術跨界產業的洞察與思考,與天下創新學院附總監溫怡玲合作寫出了一本專屬台灣產業的 AI 轉型策略。
既然標榜了學術人跨界的洞察與思考,新書發表會當然免不了要邀請各領域專家名人一起來跨界交流兼腦力激盪一下。於是就在 6 月下旬的某個周五下午,迎來了這場充滿笑聲與機智話語的發表會暨論壇。現在就帶大家一起回味當日下午的精采對談吧~
一個不斷挖坑與跳坑的故事: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的發展與緣起
陳昇瑋緩緩說起在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之前的故事,那是「大數據」一詞正夯的 2014 年,每個人都以為別人正在做相關事業,但是陳昇瑋說:「我在人力網站上,卻沒有看到任何一家公司有開相關職缺。」
為了凝聚當時對資料科學的討論能量,他從 2014 年開始舉辦台灣資料科學愛好者年會,從原本 800 人的會議,到了 2017 年時,已經變成了一場 2100 人的大盛會。每一場售票的會議,往往都是一開放購票,就立刻爆滿。
說起學校成立的原因,陳昇瑋打趣地比喻,就像是跳入了一個挖好的坑。2017 年 3 月,一個以中研院院士、哈佛大學比爾蓋茲講座教授孔祥重為首的十多人團隊,在協助超過十家台灣製造業以人工智慧解決迫切製程問題的過程中,發現並確認培育人工智慧人才, 對於產業的重要與急迫。因而決定匯集來自學界的能量,並在產業與學界中搭起一座橋,讓學術界與業界有更多的能量能在此交集。這段故事,都被記錄在《人工智慧在台灣》這本書中。
一股科技驅動的力量:人工智慧對企業帶來的影響
雖然,台灣目前較大的企業集團對人工智慧已有初步認知,甚或者有相當突出成果,但對 140 多萬的中小企業而言,人工智慧目前似乎仍只是個「聽說過」,但「跟我們可能沒什麼關係」或「不曉得怎麼做」的抽象概念。所以,人工智慧真的能夠協助中小企業轉型?應該怎麼做?
在《人工智慧在台灣》這本書中提到,人工智慧正在改變產業的遊戲規則, 多數產業已進入紅皇后的領地, 跑得在快頂多也只是停在原地,如果不跑、就直接落隊,再也沒有機會。陳昇瑋說,當需求改變時,不能再用過去的方法做事。他認為,公司的數位化好壞,會影響公司的表現。
許多人認為,數位轉型是以數位科技進行轉型的過程。但是,陳昇瑋說,這並不是一個過程,而是「適應力」。當市場改變時,必須要透過人力、組織、流程方式去適應市場的改變。
因此,不管是企業裡的哪個角色,都必須要懂 AI,讓自己變得更好。而經營者最重要的是,要把外面的世界帶到公司裡面來。
一個掌握人工智慧的策略:AI 是個乘法,不是加法。
「人工智慧沒有標準答案,企業要用人工智慧找出問題的話,必須要自己找出自己的答案。」陳昇瑋建議,企業如果想導入AI,不管規模大小,都有個標準進程:
1.先了解自己產業如何使用AI?因為只有自己,才能找出自家公司中可以透過 AI 幫忙的地方。
2.找一個小而美的主題切入。他提醒,AI 首要幫你優化流程,因此要找出對的問題,藉由外部力量解決問題。
3.發現有效益之後再來考慮如何導入。
他提醒聽眾,不要把 AI 當神奇的東西。AI 是個乘法,而不是加法。只有當原本的產業發展夠強了,才能透過 AI,得到加成的幫助;但原本是負數的東西,即使用了 AI ,也不會有效益。
面對人工智慧的應用越來越多元,我們勢必要面對AI將走向生活化及普及化的未來。陳昇瑋提醒聽眾,沒有一個科技是只有好處,而沒有壞處的。例如,隱私、安全、假新聞、自駕車被控制作為攻擊用途、工作被消失…等結果,都是人工智慧可能帶來的問題,但即使如此,我們也不能阻止人工智慧的來臨,但要懂得利用它的優點。
而這本書,最主要是要幫助大家看清局勢,理解人工智慧的缺陷與局限,提醒上位者如何幫台灣做好準備,透過AI幫台灣進行數位轉型,讓台灣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