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生西路與迪化街口走入,穿過年貨大街的人潮和許多烏魚子、干貝、香菇……等南北雜貨,由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友會主辦的「HAI Day」系列活動第一場,選在2020年第一個週末舉行。這場結合了人文(Humanity)與人工智慧(AI)的活動,讓看似科技的、冰冷的電腦程式與人工智慧回歸人性。主要策展人、台北經理人班第二期的陳頣師博士,希望透過這一系列活動,讓大家思考如何將生活與人工智慧結合,而第一場則從最切身的話題「衣」開始,探討人工智慧與時尚產業的連結。
活動在位於迪化街區內的老厝URS172舉行,對面則是實踐大學推廣部服飾精修班的成果展,兩者巧妙搭配,恰好導引聽眾以實物為連結,重新思考服飾的定義,進而透過講座思考科技應用的必要與可行性。
講題的設計也從這樣的角度出發,從分析西洋服裝史的演進,呼應時空環境的挪移與需求,逐步堆疊百餘年時尚的底蘊。三位講者林依蒨、徐志山與郭彥伶,分別從服裝設計、行銷與科技的專業出發,彷彿從河的兩岸對望,透過對於人性與生活需求的理解而搭起互動橋樑,也觸發各種未來的創新與可能性。
一開始林依蒨先介紹從西方服裝風格的演變,分析1920年代迄今,大稻埕與時尚的關係,以及與西方服裝的異同。百年前的大稻埕是台灣最繁華的街區,當時的台灣雖已有國際貿易,但服裝仍以漢服為主,直到1960年代後西服才逐漸普及。
而這一切的演變,除了美學之外,也是服飾設計與社會及心理的微妙關係。例如大家所熟知的香奈兒黑色小洋裝,出現於1926年,其實是歐洲對於女性線條的大解放,而這同時反應一次世界大戰後女性走入社會、具有獨立經濟能力的實況。但這樣的解放到了1940年代又開始回頭,以迄1950年代大家所熟知的奧黛麗赫本,她在《羅馬假期》裡的形象幾乎成為後來我們對於那個世代的不變印象。
徐志山提到,有趣的是,1950年代電腦發明,人工智慧一詞旋即被學者視為重要研究方向,雖然不到二年就宣告失敗,但很顯然,科技創新對於人文、藝術與時尚思考產生不同的啟發。無論對外太空、未來或另外的世界,人們開始有不同想像,反應在時尚設計領域,則是多元材質的使用,例如金屬、紙張都被做為服裝素材。緊接著下來1970年代的反戰與嬉皮風、1980年代流行的「大墊肩」……都脫離不了大環境變動下所影響的人性需求。
而來到2020年的今天,人工智慧在短短三、四年間蔚為顯學,對於時尚又會產生什麼影響?
麻省理工學院(MIT) 研究人員,前Google購物之人工智慧專家郭彥伶從另外一個角度出發,她分析AI應用於服裝產業的演進,從搜尋開始,電腦要理解搜尋文字、還有圖片上的服飾特徵,或者是從使用者的行為進行服推薦,這都是常見的應用。而現在則可以採取「策展式搜尋」,例如找「2020紐約時裝週」,就可以從社群媒體或部落客、YouTuber的內容中找到經過整理的資訊。
但截至目前為止,沒有人工智慧能夠替一個人決定,如何藉由服飾來表達自己的形象或想傳達的訊息,或者什麼樣的服裝最適合你。但可以想見的是,由於科技的大量應用,消費者有機會從被動購買慢慢轉向主動創造;而設計師也從提供知識與創作變成定義規則與參數,成為科技與人文之間的轉譯者。
當天出席的來賓,也不同於一般科技論壇常見的面孔,除了多位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友之外,還有台北霞海城隍廟董事長陳文文,曾於2020 S/S CFDA 紐約時裝週走秀的「時尚老人」林經甫,以及新北市政府顧問暨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蔡佳芬皆到場參與。
這一場人文與科技的互望與對談,講者們從「人」與「社會文化」的角度,一步步嘗試將服裝與人工智慧結合的方法,探討現今科技能夠實踐的程度,以及潛在的壁壘。進一步也討論到,透過人工智慧的幫助,人類如何能超越並重新探索、重新定義自己獨特的價值與美好。
(本文圖片攝影:台北二期經理人班校友 Marx)
<延伸閱讀>
2017年在美國上市的Stitch Fix就是一個相當有趣的人機協作範例。這家公司做的是賣衣服的生意,表面上看起來平平無奇,但背後卻有堅強的人工智慧團隊,靠著資料及演算法在五年內打造出20億美元的市值,在美國目前擁有200萬活躍用戶。
Stitch Fix的營運模式相當大膽而簡單,加入會員時先繳交20美元,就能定期收到裝著五件衣服的包裹,這是Stitch Fix依個別用戶身材及偏好做個人化推薦的成果。收到後,用戶可以留下自己喜歡的品項,退回其他的,如果都不滿意也可以全數退回,但必須支付20美元的運費。
這種創新的營運模式非常大膽,因為如果用戶連續幾次對寄來的衣服都不滿意,很快就會流失。那為什麼Stitch Fix有辦法獲得廣大消費者的持續支持?主因是他們擁有強大的造型師團隊與人工智慧團隊,根據2018年5月的資料,5800位員工中,有3000位造型師與75位資料科學家,根據會員在註冊時填寫的詳細問卷,以及每次留下及退回的品項記錄,精確量化每個用戶的穿著品味、偏好與身材,藉由機器學習不斷優化寄送的衣服樣式與尺寸,以符合每個用戶的需求,降低退貨率及提升使用者滿意度。
但這樣還不夠,購衣及穿衣並不完全是數據可以解釋的行為,總是有些人工智慧無法完全掌握的考慮,得由造型師與人工智慧協同合作。例如某些用戶特別挑剔老是退貨,或是特殊情境的需求,例如參加畢業舞會、第一次約會、重要的面試等。因此,Stitch Fix安排三百多位造型師提供線上諮詢,幫助用戶找出最合適的商品,以滿足在不同情境下的需求,同時增進人工智慧推薦系統的守備範圍,讓系統可以在未來將這些特殊的需求及情境列入考慮。
Stitch Fix這個例子可以呼應我們之前的討論,未來人與人工智慧的協作將會無所不在,不再是特例,而是常規的流程。具體的協作方式可能有很多種,例如由人來準備好高品質的資料,協助建立更好的人工智慧模型;以人工智慧來做常規的決策,由人來進行例外處理;或是以人工智慧來找出人類決策之間的不一致,幫助人類日後做更好的決策等等。無論人工智慧以何種形式被使用,員工的績效評估方式應該都是一致的,以最終的成效為依歸:有沒有讓工作效率更高?是不是讓決策更精準?是否為組織帶來更高的價值?
本段文字出自《人工智慧在台灣》